- 本站部份圖文由網上收集,所有資源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版權和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侵犯您的權益,請即時通知,本站將立即刪除!--小學教學設計網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以及解決方法,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 設計實施與反思評價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有序的進行,新課程正一步步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
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讓課堂樂意向不確定性開放;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已經成為新課程標準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理念。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按照新課程的理念來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我們心中的理想課堂又是什么樣的?
在公開課或教學研討會上,一些“名師”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課”的節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生,名師從容不迫、有板有眼地開始授課,師生之間以短平快的問答為主,一切順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學環節銜接得天衣無縫。聽課老師的視線始終集中在授課名師身上,全神貫注于嫻熟的教學技巧表演。課畢,在一片掌聲和嘖嘖贊嘆聲中,學生滿載標準答案走出教室,F在我們有的老師還抱有這樣的觀念:上課就是不折不扣的執行教案或者事先設定的教學思路的過程,教材就是教學的“圣經”,教學活動是教師主導、主演的獨角戲,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識傳授而不需顧及學生情感的獨角戲。這些事實的存在,使我們對課堂教學的改革顯得更為刻不容緩。
我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理想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么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改革形式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
一、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教學設計改革
課堂教學設計,以前稱之為寫教案,是一堂理想課堂誕生的前提。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要想成為現實,就必然要求教師能夠拿出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設計,首要的依據是各個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三大理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搞好課堂教學設計?
1、樹立“精備”才能“精講”,“備好”才能“講好”的教學整體觀,努力通過“課前”,優化“課內”。要樹立功在課前,利在課上,只有精心課堂教學設計,才能上出精品課的觀點,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設計效益。為此應做到
1.1設計的主體上,堅持個人進行課堂設計與集體進行課堂設計的統一。個人首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下硬功夫。又要加強集體備課,通過說課、議課、演課在教學認識上拓寬加深。在教學內容上取長補短,在教學方法上選優汰劣,集思廣益形成合力。
1.2在設計的內容上堅持備書和備人的統一。教師不僅要設計“教什么,怎樣教”,而且更要設計學生怎樣學,把教師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設計的重點。
1.3在課堂設計上,要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既堅持集體設計形成的一般共性的東西,又要有個人根據心智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能動創造的特點。堅決克服忽視學生,目中無教材,心中無主體的傾向;克服照搬教參,不表現集體研究和個人創造成果的傾向;克服設計與教案脫節,設計與上課脫節的傾向。我們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經常開展現場集體課堂設計觀摩活動;開展先進備課組評選活動;組織力量編寫《優秀課堂設計成果集》。
許多研究學者都認為,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所做的安排。根據教學的這一持性,布里格斯曾為教學設計下了一個定義:教學設計是分析學習需要和歡送系統的全過程。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瑞達。瑞奇提出,教學設計是“為了便于學習各種大小不同的學科單元,而對學習情境的發展,評價和保持進行詳細規劃的科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捏曾經提過“為學習而設計”的口號,我覺得這個口號正確而合理地看待了學與教之間的關系,也正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把學習者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課程理念。新課程教學設計注重“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應該更多的考慮學生的需求,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新課程教學設計要求好用、實用、有新意。而要構建此種教學觀念下的課堂教學,則需轉變一些觀念:
首先,要實現教師“主角”向學生“主角”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中心和“主角”。在許多場合,非但教學內容的確定、活動的安排、方法的設計都出自教師,就連板演、討論、提問甚至答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是“配角”,被動地服從、配合教師,完全沒有主動權。面對新課改,我們教師首先要摒棄這種以“我”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要實現教材由“學習目的”向“發展平臺”的轉變。
以往的教學是一種“教教材”的模式,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和目標的達成。而新課程改革則要求改變過去的這種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師應把教材完全當作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目的。通過對這種工具的運用,為學生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揭示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掌握知識的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不同的學習中實現方法和技能的遷移,活學活用,觸類旁通。這就使學生由“學會”轉移到“會學”上來,從而使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嶄新的平臺,學生可以以這個平臺為基礎,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
- 上一篇文章:《第八次》教學設計及反思
- 下一篇文章: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最新文章 | 精彩推薦 | |